從前說起南方的冬天,是寒冷潮濕,寒意隨著冷風一絲絲滲進骨頭縫里,要待到來年春天才能隨漸漸暖起來的春陽散去。現在,南方的冬天依然濕冷,且一年比一年來得更為迅猛,仿佛昨天才脫下夏裝,一夜寒風即入冬。而杯盞之物,喉中之酒,亦該溫了來飲。而近年來比較流行的果酒,熱起來更有一番風味。
中國人講究養生,養生法里講酒不宜冷飲。中國的熱酒,從大閘蟹悄然上市時節便開始了。傳統的是一壺黃酒,幾只肥蟹,三五親朋,就是一席好宴。以黃酒佐蟹,是為了中和蟹性之寒,故而在加熱黃酒時還會往里面加些紅棗、姜絲、枸杞等溫性食材。也有在黃酒里加話梅的,以此來增加熱黃酒的香氣。黃酒的選擇可以較隨意——當然是愈陳愈香,但熱酒的奧義也在于不同的調配法,按飲酒人的心意來添加、烹制。加熱黃酒的方式可煮可燙,陳年好黃酒,光是燙熱來喝就已經很妙了。
資深的食客,也會用雪莉酒來配蟹。 雪莉因其味道和中國的黃酒很相似,被稱為“葡萄酒中的黃酒”,在雪莉里加入姜絲來飲用,不僅味道更似黃酒,也能在冬日蟹宴上帶來一絲暖意。
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,酒文化中也有“熱飲”一說。在日本人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清酒,也有一套對喝酒時節、地點、緣由的說辭。春天在櫻花樹下邊賞櫻邊喝的叫“花見酒”。梅子成熟的初夏,日本的大部分地區都處于梅雨季,這時候喝的就是“夏越酒”。中秋闔家賞月要喝“月見酒”,重陽賞菊時喝“菊見酒”。到了冬天,建筑、山水、靜物被白雪覆蓋,猶在畫中,冰天雪地中最適宜不過的便是溫一壺暖暖的“雪見酒”。口味濃厚、香氣馥郁的清酒更適合加熱飲用,如純米系列清酒,而香氣纖細、口感清爽的吟釀及大吟釀在加熱時香氣和風味過分散失,更適合常溫或冰飲。
在歐美國家,圣誕節前后,熱酒也成為餐桌上的主角。這種發源于中歐的圣誕季熱門飲品,在德國習慣使用紅葡萄酒來煮,被稱為德國熱酒Glühwein。在英國,熱紅酒叫Mulled wine,瑞典的品種則叫作Glogg。也有拿白葡萄酒作為基酒的,譬如意大利。熱酒的做法,是在葡萄酒中加入桂皮、丁香、八角等香料來煮。煮熱紅酒如同私廚,在用料上并無嚴格定論,可以根據個人口味,加入肉桂、蜂蜜、檸檬、水果等,為熱酒帶來不同的風味。但在溫度上,卻是要有些講究的。煮熱酒要用小火,保持在沸點以下的溫度,并不需要煮開,以免酒精在高溫大火下全部揮發,留下一鍋帶著香料味的甜水。如果想要降低酒精度數,則可以適當延長煮酒的時間。還有一種推薦的飲法,是在關火之后,加入少量的烈酒如白蘭地,更添幾分酒香和勁道。要多提一句的是,用品質普通的葡萄酒來做熱酒即可,用質地上乘的佳釀來煮熱酒可是有些暴殄天物了呢。
在以啤酒聞名于世的比利時,人們也將熱酒的飲用方式引用到啤酒上。熱啤酒的做法與熱紅酒類似,在酒中按喜好加入香料和水果煮來喝,也可以直接放進微波爐里加熱。無獨有偶,在中國的成都,熱啤酒也非常流行,加熱后的啤酒度數更低,加入的醪糟會使其口感較甜。在煮熱時可以加入紅棗、枸杞、陳皮甚至冰糖等,好喝易飲還有溫熱養生的作用。
常被用來純飲的烈酒,加熱飲用也別有一番風味。在威士忌中加入蜂蜜、檸檬、香料等一起煮熱來喝,不僅驅寒也十分有趣。有些專業人士如釀酒師或侍酒師,在品鑒烈酒時會讓酒中加入一些溫熱的水,讓酒中的芳香物質可以更好地揮發出來。另外,也有一些雞尾酒如Hot Toddy,就是在威士忌或白蘭地中加入蜂蜜、香料和熱水,即是一杯冬日特飲了。
無論中西方,熱酒的文化同樣源遠流長。只是在更為含蓄的東方國家,熱酒的方式大多采用燙熱,不論黃酒還是清酒也一般以純飲為多,溫度也好口感也好都有一種拿捏到“恰好”的美感。而西方則多以煮熱,添入的香料讓熱酒在口感上更加大開大合。在寒冷的冬日,隨意熱一杯酒來喝,賞雪的心情也瞬間溫暖起來了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