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數民族地區大都是植物資源較為豐富的寶地,第一縷幽幽的酒香就是從少數民族聚居地的茫茫林海中飄起的。
葡萄酒我國最早的葡萄酒,是現新疆地區釀制的。《史記·大宛列傳》載:“宛左右以蒲萄為酒,富人藏酒至萬余石,久者數十歲不敗。”內地漢族地區雖然在周代已有人工栽培葡萄的記載,但這些原生葡萄品種果小味酸,很少食用和釀酒。直到張騫出使西域,帶回了優良葡萄品種,內地才大量種植葡萄并用以釀酒。元初意大利人馬可·波羅歷滇時,在昆明、大理等地都品嘗過當地人用葡萄釀制的美酒;明代,徐霞客漫云南,也記述過品嘗葡萄美酒的事實。
樹頭酒樹頭酒的配制過程最富特色。早在元、明之際,在云南的西雙版納、德宏等熱帶、亞熱帶森林中,少數民族“甚善水,嗜酒。其地有樹,狀若棕,樹之稍有如竿者八九莖,人以刀去其尖,縛飄于上,過一霄則有酒一瓢,香而且甘,飲之輒醉。其酒經宿必酸,煉為燒酒,能飲者可一盞”《百夷傳》。清初,樹頭酒就果實直接取汁釀制的方法還常見于權威性的官方文獻中,清康熙《云南通志·土司》中有如下記述:“土人以曲納罐中,以索懸罐于實下,劃實取汁,流于罐,以為酒,名曰樹頭酒。”據考證,樹頭酒的樹種,屬熱帶椰子之類,其果實可以從花梗處取飲液汁,因內含糖質,可即用于釀酒。這種不用摘取果實,而是將酒曲放在瓢、罐、壺之類的容器中,懸掛在果實下,把果實劃開或者鉆孔,著實令人大開眼界。清末民初,樹頭取酒的辦法仍殘存于滇西、滇南少數民族之中,現已不可多見。
此外,少數民族的果酒種類還很多。常見的有刺梨酒、桑椹酒、山楂酒等,許多家植水果也用以釀酒。云南尋甸苗族的雪梨酒,還被賦予了神奇的魔力:“吃了雪梨釀的酒會破壞夫妻感情,再吃一回雪梨釀的酒又會恢復夫妻感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