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梅根,中藥名。為楊梅科植物楊梅的根。分布于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具有理氣止痛,化瘀止血,解毒療瘡,接骨續傷之功效。常用于肝氣不舒,吐血,衄血,外傷出血,惡瘡疥癩,走馬牙疳,跌撲扭傷,刀傷,骨折。
入藥部位
根。
性味
味辛、微酸,性溫。
歸經
歸肝、腎、脾、胃經。
功效
理氣止痛,化瘀止血,解毒療瘡,接骨續傷。
主治
肝氣不舒,吐血,衄血,外傷出血,惡瘡疥癩,走馬牙疳,跌撲扭傷,刀傷,骨折。
相關配伍
治胃氣痛:楊梅根(要白種的)一兩。洗凈切碎,和雞一只(去頭、腳、內臟),水酌量,燉二小時服。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
用法用量
內服:煎湯,鮮者30-60g;或研末。外用:煎水含漱、熏洗或燒存性研末調敷。
使用注意
孕婦忌服。
采集加工
全年均可采收,多在栽培整修時趁鮮挖取全根,鮮用或曬干。
形態特征
常綠喬木,高可達15米以上,胸徑達60余厘米;樹皮灰色,老時縱向淺裂;樹冠圓球形。小枝及芽無毛,皮孔通常少而不顯著,幼嫩時僅被圓形而盾狀著生的腺體。葉革質,無毛,生存至2年脫落,常密集于小枝上端部分;多生于萌發條上者為長橢圓狀或楔狀披針形,長達16厘米以上,頂端漸尖或急尖,邊緣中部以上具稀疏的銳鋸齒,中部以下常為全緣,基部楔形;生于孕性枝上者為楔狀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,長5-14厘米,寬1-4厘米,頂端圓鈍或具短尖至急尖,基部楔形,全緣或偶有在中部以上具少數銳鋸齒,上面深綠色,有光澤,下面淺綠色,無毛,僅被有稀疏的金黃色腺體,干燥后中脈及側脈在上下兩面均顯著,在下面更為隆起;葉柄長2-10毫米。花雌雄異株。雄花序單獨或數條叢生于葉腋,圓柱狀,長1-3厘米,通常不分枝呈單穗狀,稀在基部有不顯著的極短分枝現象,基部的苞片不孕,孕性苞片近圓形,全緣,背面無毛,僅被有腺體,長約1毫米,每苞片腋內生1雄花。雄花具2-4枚卵形小苞片及4-6枚雄蕊;花藥橢圓形,暗紅色,無毛。雌花序常單生于葉腋,較雄花序短而細瘦,長5-15毫米,苞片和雄花的苞片相似,密接而成覆瓦狀排列,每苞片腋內生1雌花。雌花通常具4枚卵形小苞片;子房卵形,極小,無毛,頂端極短的花柱及2鮮紅色的細長的柱頭,其內側為具乳頭狀凸起的柱頭面。每一雌花序僅上端1(稀2)雌花能發育成果實。核果球狀,外表面具乳頭狀凸起,徑1-1.5厘米,栽培品種可達3厘米左右,外果皮肉質,多汁液及樹脂,味酸甜,成熟時深紅色或紫紅色;核常為闊橢圓形或圓卵形,略成壓扁狀,長1-1.5厘米,寬1-1.2厘米,內果皮極硬,木質。4月開花,6-7月果實成熟。
生長環境
生于低山丘陵向陽山坡或山谷中。分布于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藥理作用
1、抑菌作用。
2、止血作用。
相關論述
1、《日華子本草》:“煎湯洗惡瘡疥癬。”
2、《本草綱目》:“煎水漱牙痛,服之解砒毒,燒灰油調涂湯火傷。”